暮春时节,摩杰娱乐游戏线路测试: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种牛场,阳光遍洒草场,“尕66”俯下身子,“贪婪”地啃食着枯草,副场长殷满财在一旁为它轻轻梳理着毛发。
“尕66”是一头野生公牦牛,它的家乡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。2006年,出生不到半月,体型瘦弱、身患疾病的“尕66”迷失荒野,幸好被巡山的索南达杰保护站工作人员发现。但由于缺乏救助野牦牛的经验,各种法子试了个遍,“尕66”发烧腹泻的症状迟迟没有缓解。
3月28日,在青海省大通种牛场,殷满财正在给不满一岁的牦牛喂奶(摄影:新华社记者 李宁)
为改善牦牛基因,复壮牧区牦牛,殷满财和场里的科研人员绞尽脑汁寻求解决办法:通过引进、驯化野牦牛,以采集精液和大面积人工授精的方式,繁育具有二分之一野牦牛血统的牦牛种群。再通过横交固定、闭锁繁育等方式确定优势性状,培育出适应高寒生态环境、遗传性能稳定的牦牛新品种。
由于血统纯正、体型壮硕,“尕66”很快成为种牛场繁育配种的“中坚力量”。殷满财介绍,“在西北各地牧区里,‘尕66’人工授精繁育的后代超过9000头,采集储存的冻精4万余支,是场里功劳最大的牛‘劳模’。”
如今,16岁的“尕66”已经步入“暮年”。看着从小养大的牦牛“孩子”,殷满财笑着说:“今年就不给它安排‘值班’了,也让它享受下‘退休’生活。”